1、剥釉:当釉与坯体在适当的压应力条件下时,呈现为机械稳定状态。釉的压力是烧成冷却时坯体的收缩大于釉的收缩形成的。若坯体的收缩超过釉太多时,而且坯体本身不能承受该压力,即会发生剥釉缺陷。我们日常看到许多低档的瓷砖产品包括伪劣产品,釉面掉块即属于剥釉缺陷。剥釉常出现于边缘或明显的弯曲面部位。釉从坯体脱落或剥落,通常是沿着中间层进行,或者开裂的边缘重叠进入临近的釉中,当釉产生的压力大于其下面的坯体的强度时就会产生剥釉的缺陷,不过,强度很大的瓷坯如玻化瓷坯较少出现剥釉趋向。因此适时提高烧成温度,促进多孔坯基体形成较大的玻璃结合层,就会大大减少剥釉缺陷,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近年来建陶产品与卫生陶瓷制品已经实现质地瓷质化,加之熔块釉的推广,釉剥落现象已大量减少。
2、釉疤与针孔:釉的凹陷与针孔是釉泡破裂后形成的痕迹。针孔指最大直径小于2毫米的小孔眼,凹痕亦称釉疤,是由于大气泡破裂后釉液的流动变慢已无法填充造成的,产品在生烧及过烧时都会造成釉的凹陷,当釉面被针孔和釉疤完全破坏时,形成如蛋壳或橘皮类的外观,解决的方法是增加或减少釉的粘度。具体的措施为:检查与控制好熔块的质量,注意熔块料内是否存在未完全熔融的成分,如釉料内是否有粗颗粒原料,还是由于熔块熔融温度太低使熔块夹生引起。如果釉料熔融过早很容易形成阻挡层使气体无法排出,形成釉疤与针孔缺陷。
3、釉泡:陶瓷的玻璃釉和熔块原料在烧成玻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其中一部分被溶解,一部分则以不同尺寸大气泡存在,形成釉泡缺陷。在建陶与卫生瓷釉料中几乎含有不同程度的气泡。但这些气泡的数量少且尺寸很小,有的则数量多且直径大于釉的厚度。许多轻微的气泡并不影响到釉面的质量,尚在容许范围内。不过按照国际陶瓷产品质量的要求,属于明显型的釉面气泡及针孔者均在贸易限制范围内。形成釉泡的气体必须在工艺生产中予以注意。
在烧成方面,进行低温快烧时,结晶水水蒸气容易迅速陷入已封闭的釉层内形成釉泡。比如某些结晶水的水蒸气直到900度时才被释放干净,而此前有些釉已经开始软化,排除不尽的水分即形成釉泡缺陷。此外,产品的釉层厚度,釉面的表面张力,釉熔融后的高温黏度及釉料的总体选配等,都会对釉泡的形成产生影响。
4、釉裂:亦称釉龟裂。属于釉内细微裂纹网络的缺陷形式,此类裂纹极易从釉坯界面扩散到釉表面,釉龟裂通常集中于釉厚部位,某些裂纹因太细不易发觉。在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中,龟裂严重损害制品外观,降低产品的性能,尤其易造成产品的后期吸湿膨胀,导致釉面起翘。釉龟裂不论前期或后期均因釉料应力过大而引起,由于釉与坯的收缩互相不适应,釉承受的压力大于张力所致。解决的方法是将釉调成轻微的压应力。前期龟裂是开窑后即发生龟裂现象。后期开裂亦称二次龟裂,属于坯吸湿膨胀引起的龟裂缺陷。如果在配料中加入少量的滑石、白云石或煅烧菱镁矿(约2%左右)可降低吸湿膨胀,也不会影响气孔率。滑石有助于某些微量石英转化成方石英,方石英的存在会增加坯体的热膨胀系数,从而增加釉的受压程度,因此能提高产品的抗龟裂性。
5、麻釉:此种缺陷能够用手摸到与肉眼看到。釉面常出现粗糙的外观,以放大镜可看出未融原料的颗粒。造成此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某些釉料的组织成分入磨后易沾在磨口未受到细粉碎,仍是粗颗粒。如果采取有效过筛工艺,可解决此问题。粘土类原料入釉浆前宜先细粉碎一下,避免其和可溶性盐物料形成胶皮状。调整釉浆流动性时必须重新过筛与除铁。釉料作悬浮状驻放时,应避免外来灰尘污染。厂方工作与维修时的气体排放均会携带灰尘,宜于注意。因为灰尘也是造成麻釉缺陷的主因之一。釉料的长期贮存地点温度不要太高,气温的升高也会造成气泡的大量产生,而气泡是形成麻釉的直接原因之一。
6、斑点:陶瓷产品中的异色斑点比较普遍,大多数斑点呈现黑色,尤其是浅色制品出现黑色斑点时,等于为产品宣判死刑。透明釉中的白色斑点也是缺陷,如出现在乳浊釉中倒也无大妨碍。但在釉最厚处及釉过烧时出现的斑点却很明显。建陶产品出现斑点的原因,主要是形成斑点的成分或原料,在熔块或釉内出现不熔性。尤其是铁等物质最容易形成黑色斑点缺陷。克服的方法是采用高强高磁除铁设备,多次进行除铁操作。特别是粘土原料,含铁矿物成分很高,但如通过釉浆除铁法即可将绝大部分的铁除掉。不过还须防止釉浆在使用过程的再次铁污染。特别注意来自球磨粉碎与釉料贮存过程的杂质污染。除了铁之外,;铝制金属作釉料加工器具时,磨损下来的颗粒属非磁性而难以去驱除,也会形成斑点缺陷。乳浊釉中的白斑是由乳浊剂分散不均匀造成的,透明釉中的各类白斑是由于石灰球颗粒造成的。在烧成时各种粉尘颗粒很可能通过循环风机或其他途径传播至辊道窑内的坯体上,形成斑点。因此搞好与维护好厂区的工艺卫生极为重要。
另外,卫生洁具在烧成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烟熏、缩釉、掉釉、针眼(喷裂)、落渣等釉缺陷,亦须认真对待解决。必须重视加强釉技术的研究,减少釉缺陷,提高卫生洁具产品的实物质量,以便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