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腻一:多打褶皱多卖布
猫腻二:辅料价格贵过布料
购买窗帘,并非只是买块布这么简单,还涉及必须配置的辅料如布带、花边、导轨、挂钩、滑轮、坠子等等大小配件。而这些辅料,就是买家最容易挨宰的地方。一套窗帘下来,所有辅料的费用比主布料还要贵一倍甚至是数倍。
千万不能只被布的报价吸引,一定要多比较其他辅料的报价,因为各种辅料的费用往往高过布的费用。比如最小的挂钩一个0.5元~1元,买家可以到专业市场购买,10元左右就有一大包了。
验收时,很少有消费者会去丈量窗帘布的尺寸是否够数,这给不法商家创造了可乘之机。例如,有的商家承诺消费者,按其家中窗户的实际宽度和高度来结算,即将实际的测量尺寸乘以相应的褶皱比例,让消费者感觉很公道,但做好后的窗帘尺寸会“缩水”。当消费者发现尺寸不够时,商家便会以包边、损耗、误差等借口进行解释。
猫腻四:促销限制条件多
有的商家在窗帘销售旺季大打促销牌,承诺打折优惠等,但却对有关限制条件只字不提,消费者一不注意就交了定金,在结算时才知道有限制条件,要达到一定的总额才能获得优惠,这时商家会以没有达到条件限定要求为由不予优惠。
“购买窗帘时协议上没有标明安装是否收费,可没想到,安装工人却要每套窗帘30-50元的安装费用”,家住张庄路的王先生今天向消协工作人员投诉。
在专业市场中,按固定长度卖布也是商家生财之道之一。目前,各档口的布料都是2.8米长,用不了2.8米的也得用这个长度计算。2.8米长的布足以做到落地的长度,但多数买家的窗户都非落地窗,只需2米左右就足够,那剩余的布料就会比较多。如果你不强调,商家就不会把余料给你,而是将它们留下自行做枕套等出售,这样你就又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一套布料价格仅三四百元的窗帘,取货时却要支付八九百元甚至上千元,多出来的费用花在了哪里?答案是“花边”。为了美观,消费者在选购窗帘时大多喜欢加些装饰,即花边,这让商家有了“做文章”的机会。